Tuesday, July 4, 2017

中國現當代建築的一些思考——對於奢侈與永恆的辯論(未完待續) Some Reflection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 A Luxury and Eternal Debate on Architecture

中國當代建築設計理論的一些思考——關於廣義的奢侈與永恆的辯論(未完待續)

The Reflections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 A Luxury and Timeless Debate on Architecture (Chinese Version)

Original was published in 2014, edited in 2015, 2017 (unfinished)

By Anqi Yang

San Francisco and Silicon Valley, CA

Hidden Valley House,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Designed by SU Architects, photo by Yilong Zhao

我們在建築歷史書籍的古代建築分冊中所了解到的眾多著名建築與園林,無論是在中國或是西方建築史學書上所舉的例子,幾乎都是為歷史上的王公貴族宗教祭祀而建的。當然,這類建築物更是歷史上同時期的文化、藝術、技術乃至政治國力的集中體現,是無法取代的研究建築歷史藝術文化歷史的參考來源。隨著西方的中世紀城鎮大量興起,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所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在建築與城市發展商體現得淋淋盡職,比如大量的市政項目和城市公共空間的建造,道路的整體規劃,乃至房地產的開發行為,翻天覆地的改變了西歐的城市規劃與建築形式。緊接著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期,以柯布西埃為代表的現代主義運動在歐洲乃至東歐的列寧時代的蘇俄開始興起,現代主義建築從一誕生幾乎就披上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外衣,畢竟現代主義的理論宗旨是反對曾經的教條、權威、權貴、等級化的建築形式。柯布西埃(Le Corbusier)的新建築,否定了過去的學院主義建築教條思想,當然也否定了新的建築只為權貴服務的這種價值觀。這類整體規劃的無差異化的建築體制和原型,在三十年代尤其是戰後得到了幾乎是全球範圍的推廣,尤其是那些發展中國家和戰爭中重創的國家,從法國巴黎,北歐的瑞典芬蘭,再到德國柏林,東歐的波蘭華沙,東到蘇聯時期的列寧格勒、莫斯科,再到遠東的中國沈陽、北京,朝鮮的平壤,延伸到南亞的印度昌迪加爾,中東的伊朗德黑蘭,以及非洲大陸的內羅畢,及至拉美的巴西利亞(1),當然還有美國的紐約、波士頓和聖路易斯城(2)。及至今日及未來的相當一段時間,現代主義建築及規劃理論仍舊指引著世界上部分國家地區的建設,比如最近中國在非洲安哥拉援建的羅安達新城。當然,西方學術界對於現代主義建築與城市規劃理論進行了部分的批判(3),即使是在中國,社會民眾對於這樣千篇一律的城市規劃與住宅樣式也甚為反感,它們往往沒有反映出文化特征與個性,無差異化而缺乏人情味。這裡並不是說現代主義建築理論缺乏人文關懷,絕不可否認,現代主義住宅建築理論上恰恰是強調形式多變與創新,打破條條框框的古典規矩的新樣式,正如柯布西埃所繪製的方案那樣,但是往往在實施起來不可能如此的完全將理想轉化為現實,設計的多元化因素大量的減少,住宅單元千篇一律,初期符合經濟效益卻極大的忽視了複雜的社會人文問題。像巴西利亞這樣龐大的項目,之所以沒有能建立一個理想的社區,是由於該項目忽略了社區種族多元,人口流動率大,社群文化歸屬等一系列的社會科學問題,當然也就不可能完全依靠行政規劃出的一個這樣的“共同社區”來實現。

總而言之,僅僅實施純粹的現代主義理論在建築與規劃上當然是不可行的,哲學方面二十世紀初的結構主義遭到了隨之而來的解構主義的衝擊,建築方的這種變化面當然也有相當的體現,比如建築中的後現代主義及解構主義運動(4)。二十世紀後期到二十一世紀,解構主義開始盛行,提出“反中心,反權威,反二元對抗,反非黑即白。”互聯網的發展與運用是個非常好的例子,沒有中心,都是以個體為單位沒有預設的方式交流,消除了結構的差異與等級的限制。這裡的一張簡表,反映了西方古代到現當代時期的歷史政治社會與建築發展的關聯性。

-古埃及兩河流域文明,神權王權,對應宏大的神廟,紀念性、祭祀建築
-愛琴文明,古希臘時期,希臘哲學、政治及美學,對應希臘城邦形態,神廟類宗教建築
-古羅馬時期,羅馬宗教、共和政體,對應羅馬城市規劃,公共建設,行政機構,紀念性建築
-中世紀,封建君主,基督教,對應教會建築如教堂與修道院,及封建城鎮堡壘和莊園
-發現新大陸,宗教改革,新教傳播,民主政體,貿易發展,對應殖民城鎮、港口,地方政府
-啟蒙運動,哲學繁榮,政治學,美學影響,對應古典主義城市規劃與建築,市政工程
-第二次工業革命,帝國主義,未來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結構主義,對應大規模城市擴張,現代建築,產業化住宅,工業建築,商業地產崛起
-戰後,第三次工業革命,冷戰時期,國際主義,現代主義,對應國際主義現代主義建築,大規模城市化,商業地產繁榮
-個人互聯網信息智能化時代,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自然主義,經濟一體化,公民意識,網絡信息時代,多元化,去中心化,尊重差異與個體,對應差異化的建築、產業化建築,批判地域主義建築,可持續建築,定制化建築等(32)

同樣的,若把時空縮小到中國大陸內地範圍,大致可以作出如下的分類
-華夏文明誕生,黃河流域文化,仰韶與龍山文化,氏族社會,原始崇拜,神話,對應早期聚落,祭祀類建築構築物
-先秦時期,王國誕生崛起,諸侯爭雄,國家制度建立,社會階級化,對應宮殿與祭祀類建築大量興建,城市誕生與發展
-秦朝至晚清帝國,封建專制統治時期,中央集權國家政體,生產力極大提高,農業得到長足發展,文化經濟繁榮,儒家獨特至高地位,其他宗教讓位於儒教,週期性的朝代衰亡與興起,週期性的農民起義,貫穿諸多內戰與外來戰爭,各民族交流融合頻繁,對應文化交融,城市建設空前巨大,城堡莊園園林規模巨大,宮殿輝煌,廟堂祭祀類建築採用宮室建築形式,體量宏大皇家及地方貴族陵墓建築大量持續興建,佛教道教建築繁盛,木構建築登峰造極,晚期磚石類建築流行繁榮
-晚清及民國時期,帝國衰落,封建專制逐步瓦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入侵,半封建半殖民時期,停留小農經濟農墾社會,經濟落後,基督教天主教傳人,輸掉諸多戰爭,割地賠款,洋務運動,民國誕生,引入憲政思想,三民主義,對應租借與殖民城市,城市現代化電氣化,工商業地產興起,教會建築,公共事業建築與項目,咨議局議院類建築,學院類建築項目
-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戰後重建,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建立,提出五年計劃,工業化發展較快,無產階級專政意識形態,對應經濟適用可能的美觀建築,集合式標準化住宅社區,適應基本需求,蘇式城市規劃工業建築,斯大林美學建築中國化,這種社會主義建築形式表現在幹部樓,會館,政府部門,賓館等重要項目
-改革開放至今,國家開放市場經濟,部分私有化,土地商業化,重點放在經濟發展上,工商業蓬勃發展,製造業極大發展,招商引資,對應大規模城市化,舊城區改造,新區開發,商品房異常繁榮,高端項目,建設項目繁多,大型及超高層乃至巨型建築繁盛,文化類建築大量興建,娛樂酒店度假類項目流行,建築品牌化娛樂化,面臨能耗過高,污染,粗放生產,建造管理相對落後,質量,整體技術產業升級等問題
-未來趨勢,一定數量的私人項目興起,由高大全轉向為小而精,定製化,主題化,差異化,更關注室內設計與體驗,模塊化盛行,預製預裝,可移動化,智能化,信息化,低耗能與輕型化,高度專業化,多元化

中國過去近一個世紀的建築創作環境一直存在一些客觀上的問題,比如建築學術相對西方國家起步晚,長期以來建築師及專家們在國家的經濟基礎狀況差以及遭受到戰爭動亂中艱難成長,長期的建築政治現象,集體的建築創作環境導致建築往往缺乏獨特的意義、高質量與影響力,同時也絕不能否認建築設計在國民經濟建設上取得了大規模的建設成就。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長期以來中國的建築師在建築創作中往往偏向於遵循中庸辯證的設計思想與方法,有著傳統情結和文化使命,注重於建築的形式而沒有形成完善的建築理論與哲學體系(30)。這裡需要重點研究的是現當代和未來一段時間的中國的建築設計發展可能存在的突破點,也就是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一系列的討論。中國與美國國情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中國雖幅員遼闊但因資源分佈不均及人口眾多而一些重要資源相對短缺,人均資源擁有的比重遠小於美國甚至是世界平均水平,耕地面積已經逼近甚至是要下降到“十八億畝紅線”以下(5),國家對於獨立式住宅開發有著相當嚴厲的限制。很多學術報道中也指出,中國的建築與城市發展不能走美國曾經走過的高能耗掠奪式發展的老路(6)。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之一當屬環境問題,幾十年的城市擴張侵佔了大量淡水耕地資源,水土流失嚴重,生態逐漸惡化,環境污染較為嚴重,部分地區乾旱沙漠化,地下水位下降導致的缺水與鹽漬化等問題。建築產業本來就是高耗能的,而中國多年普遍實行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施工與材料的生產運輸過程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尤其是水資源,同時產生了嚴重的污染包括粉塵污染。總之,落後粗放式的生產建設模式已經與生存可持續性相悖,新技術節能生態友好的多元化的生產建造模式應該得到推廣與鼓勵發展,比如建築結構多元化,可採用各種預製模塊化的輕質填充材料如各種砌塊、木構、合金、化學填充模塊及輕鋼結構,而非單一的推行鋼混現澆結構,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效益,盡可能的在有限的條件下得到多元化的最優化方案。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是全國貧困地區的基礎建設問題。建築技術水準的問題,決不能將眼睛僅僅放在國內的主要大中城市上,更要注意廣大地級偏遠的甚至是城市周邊的地區上。經濟發展不均,建築建造水平差異大,很多落後地區尤其是那些赤貧地區的居民仍舊住在簡易破舊的房屋,這一點在各個地區住宅建築上體現得非常強烈。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二零一六年“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用五年時間幫助七千萬貧困人口脫貧,這裡提到了七千萬貧困地區的人口問題,包括他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住房安置項目,“...對於未能城鎮化的較偏遠農村持續開展建設新農村房舍改造補貼,鼓勵改建磚瓦老房為現代水電平房,增加生活水準......”(37)(38) 當然具體的情況是應通過經濟水準,地理數據、城市建設數字信息等依照統計學來進行分析與研判。

這裡舉個例子,在美國,由於政體因素,廣大的公民意識非常強大,互聯網在個人事務的決策與管理上起著很大的作用,知識信息共享程度高,當然依靠著完善高水準的住宅建造體系與工業基礎,比如自建住宅(Private Single Family House)方面,少有項目壟斷的情況(7)。當然,美國的土地私有制度在這裡起著關鍵因素。中國往往是樓盤住宅開發,即使是獨立式住宅也是成片的開發,缺乏與客戶的直接溝通。其結果就是,建築設計與建造的過程在私宅規劃與建設方面,就被解構掉了,換句話說,就是物業業主可以設計建造任何法律法規規定下的任意住宅。這就創造了建築的多元性,沒有統一的標尺去評價,每座住宅建築都是獨具的唯一的,很多城市尤其是美國東海岸一帶的城市如亞特蘭大地區,當地相關政府甚至規定私人自建住宅建築不得有雷同的情況。美國的典型獨立式住宅建築,往往採用木結構,當然這種做法和當地的政策,傳統,文化,承包商,經濟和技術條件密不可分。具體構造與規範與做法往往嚴格按照承包商與設計方提供的標準施工,承包商分包商往往都有自己的施工規範,建造方式非常多元化。如同公共項目,美國獨立式住宅的設計與建造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依託強大的工業基礎及相關的行業規模,共同成了一個極為龐大的體系。住宅建築形式不僅包括各類經典與歷史的建築樣式,更包括擁有歷史式樣的現代,純現代、後現代、有機、生態、可持續、零碳、預裝、微型住宅等。建造方式極為多元化,包括了幾乎所有的當代建築的建造方式,包括傳統的木構,到輕鋼圍護結構,磚混,混合結構,整體裝配,預製解構等所有的類型。

現當代建築,雖然其理論並沒有極大的關注極為複雜的歷史、地域和文化因素,但無法否認的是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理論伴隨的國際主義建築與城建運動所帶給二十世紀人類的社會進步與成就,建築的策劃設計建造過程與當前不斷進步的技術與創新有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著緊密的聯繫。當今世界上每個國家及地區的存在的實際情況往往不一樣,同一國家發展指數也不盡相同,同一國家可能會因為不同政黨所影響的建設規劃政策也大為不同,各個國家發展水平也難在一個級別與階段。必須承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各種差距,尤其是影響到個人家庭級別的生活水平差距。因此,發展中國家也不能照搬發達國家所流行的建築理論與思想,比如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理論結合批判地域主義將繼續的在欠發達國家長久的繁榮,那些連生存溫飽與安全都不能解決的國家地區,怎麼可能去效仿一些發達國家與地區的建築設計工程理論與技術,比如集成參數化建築藝術與工程以及高標準的設計建造規範?總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GBC)出台的LEED標準在美國一直作為綠色建築的評定標準,但是這套系統是建立在美國大排放高能耗的工業水平上的,是建立在完善的建築空調工業水平上的;對於那些不是建築高能耗的地區與國家,完全照搬這套標準評價建築能耗當然是不妥的。根據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城市建築建成后的使用能耗是遠低於發達國家的。並指出,主要原因不是由於中國民用建築節能技術比較發達與技術已經普及,而是與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均生活指標有關。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建築熱損失率大於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同類建築(42)。然而在建造過程中,中國建築建造能耗極為驚人,甚至每年有遞增趨勢,建築產業能耗問題突出(43)。中國國務院住建部于2016年發佈了《住房城鄉建設事業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綠色建築等低能耗建築。

後現代主義的一些思潮的偉大在於重新發現并定義了一系列的現象、理論,批判了結構主義所主導的絕對化預設的價值體系。雖然現代主義建築早在上個世紀中葉得到了全球性的推廣,但有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就是,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人口的住房問題仍舊沒有完全解決,他們仍生活在極為簡陋的貧民窟里(8)。顯然,現代主義理論的核心價值的結構主義思想是無法解決這個嚴峻的問題的,只能留給後現代的思想方法嘗試去改善。而在另一個方面,真正有永恆價值的建築,尤其是具有藝術性體現工匠水平,以及那些濃縮人文價值與精神或說是靈魂的新建的建築項目越來越少(9)。相當多的新建的建築項目變得趨同、炫技,輕浮,商業功利目的遠大於建築精神體現,豪華但絕非永恆物價。當然,建築市場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房地產項目以及大量建造的工業項目更屬於建築產品,還不能說是建築藝術(10)。

高岩在他的“後理論時代實用主義的中國當代建築設計”提出,中國當代建築學屬於后批判(Post-Criticality)或者實用主義(Pragmatism),並且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世界已處於后理論時期,需要的是更適應變化發展的新理論作為前進的方向,是實證的、不斷修正的結論和建議,是以建設批判性的態度面對從事現實,促進發展大方向的后批判......”同時,高岩引用了編輯路易居普利斯坦尼基普格里亞“建築設計”《理論溶失》(Architectural Design-"Theory Meltdown")一篇關於后理論時期的中國建築發展的四個方向。一個就是建立在抽象、精神的、純粹與審美的、非物質的建築,這類建築以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為代表。第二個方向則體現在“表現性能的新功能主義”建築上,這類建築是現代建築理論的延續,強調簡潔與理性,經濟與實用性質,可持續建築生態建築當屬於此類。第三個方向是“超越建築本體的,探討圍繞人、社會展開的空間關係,建築已成為一種媒介,而不再是最終目的。”第四個方向則是純藝術審美上的建築藝術,比如依託于數字化的“現代巴洛克”具有強烈表現主義特征的建築,同時有著未來主義的氣息。高岩補充了另外兩個發展方向——以建築的構件材料建造技術與工藝為角度的建築思想,以及參數化智能化背景下的建築發展(31)。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建築批評體系的缺失,整體建築業水平不高,建設及行政法規的不完善或是執行力的問題,都是目前中國當代建築發展的首要瓶頸。

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歷史並沒有給予建築設計師及工程師應有的地位,建築的形式與構造並沒有像歐洲建築歷史發展那樣,產生革命性的突破與創新;歷史上的皇家宮廷建築群,以及典型的四合院,其建築形制和佈局,都脫胎于位於今日陝西境內岐山鳳雛村建於西元前11至8世紀的西周建築群,幾千年來中國典型的建築形制並無本質的變化。這種現象與中國的地理因素、歷史的環境、政治體制、文化信仰等等都有極大的聯繫。中國傳統哲學不同於西方古典哲學那樣機具邏輯抽象推理與被稱之為“形而上”的思辯,相反中國傳統哲學價值是實用的,接地氣的,也就缺乏對理論研究不懈追求的探索精神與動機。這也反映在中國傳統音樂的變化較之於歐洲不斷發展的古典音樂體系幾乎是靜止不變的,創作理論與技術體系也沒有後者那樣豐富。同樣的,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研究是匱乏的,著名的《營造法式》、《園冶》更多的傾向於記錄與頒布現有的建築規範,實踐方法;歷史上一直缺乏對純建築創作理論的探索的著作,這也不可避免的使得建築創作有著很大的審美因素,而忽視了對創作過程中的建築原理與理論的研究與參考。法國哥特式主教堂建築對於當地羅曼式建築的整體革新式的再創造——墻體變得通透漂浮與劵拱的應用,使得教堂內部更加輕盈、使得光在教堂內部闡釋了人們心目中神的形象與不同於早期羅馬風堡壘式建築的新意義,這類歐洲中世紀教會建築的建造,往往同經院神哲學、邏輯學數學有著極大地聯繫。即使是中國的古代宗教建築,其形制與風格完全照搬了宮廷院落建築式樣,中國古代的宗教之於建築形制與風格上的影響遠沒有歐洲宗教之於建築形制與風格的影響那樣深刻。當代中國社會對於建築評價標準,至少在某些官方與公眾層面上,仍然難以擺脫以建築形式為評判依據,對於當代建築批評的感性因素遠多於其理論與學術上的落實。比如公眾對於中國優秀當代建築評選,往往集中在一些具有象征意義、宏大體量、強烈的視覺衝擊,并繼承了“中國元素”的公共建築項目,比如在中國頗為流行的地標類建築與豪華商業項目,MAD設計的“北京駿豪·中央公園廣場”就曾被選為中國當代十大建築(34)。相比之下,美國建築師協會每年評審的年度建築獎作品,卻是那些並不起眼的,樸實簡約,充滿人文關懷與環境意識的普通商業與市政項目,典型的項目比如學院教學實驗樓,長期護理敬老院,為無家可歸者建立的住宅公寓樓等(35)。美國很多房地產開發商並不是關注與所謂地標性的建築項目開發,普遍而言,是關注新開發的建築產品與人文關懷、社區環境、城市精明增長、新城市主義的落實,這在美國城市土地協會(Urban Land Institute)為美國房地產開發商和建築商出版的權威指導書籍《專業房地產開發》(“Profession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中有所體現(36)。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評價體系,正好反映出中美兩國社會在當代建築的定義與認同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值得令人反思。

中國歷史上不缺少古代經典建築,即使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到大規模的劫難與破壞,但是相當一部分仍保存完好。目前幾乎完好的保留了諸多至唐、宋、遼、金時期以來的建築原物。比如以山西晉中晉北一帶為代表的宋遼金寺廟建築群以及明清時期的貴族莊園,安徽江西境內的中世紀傳統民居古鎮聚落,北京河北一帶的帝王建築宮廷園林陵墓群,江蘇境內的江南古典園林建築群,當然還有西南一帶頗具傳統文化與地域風格的少數民族古鎮聚落,如貴州境內保存完好的侗族古鎮聚落,等等。還有及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還大量留存的建於中世紀時期甚至更早的中心城鎮,比如老北京城,西安古城,南京古城,武昌古城等等。如今完全完整的保留下來的這樣的古城,只有平遙這樣的北方重鎮了。只是可惜的是,大規模的城建活動在戰後展開,古跡和歷史遺留的建築經典大規模的遭到了毀滅。歐洲國家,在建築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戰後的歐洲各大城市千倉百孔,不計其數的建築經典被無情的毀壞,比如德國的科隆、漢堡、紐倫堡、奧地利維也納、波蘭華沙等大城市,但是當地政府組織了人民去嚴格的在原址上復原重建這些建築,完全的按照檔案館的圖紙去一絲不苟的複製這些建築,這些建築當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們傳承的是千百年來的文化精神,更是民族魂與符號。這裡要指出的是,一處建築之所以經典而賦予極高的價值,和其建設的年代的久遠沒有多大關係,相反,其價值之高低,與建築的設計水平,施工質量,材料品質,藝術性以及設計建造背後的諸多意義——人文政治因素有莫大的相關。關於建築的經典與價值性,美國內政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出台的美國國家歷史遺跡登錄評估標準給出了非常全面的解說。

當前,中國國內的當代建築的發展方向可以大體上歸納為四個具有有價值探索的方向,或稱之為“四類建築”一說。是指作為常見的典型的建築類別,可以分為奢侈建築、紀念意義建築、實驗或先鋒建築和批判地域現代主義住宅建築四大類。實驗建築包括哲學、宗教或是藝術、文化上具有先鋒性質的新建築,公認的知名建築大家事務所與藝術家的作品與研究往往歸納到此類,而批判地域主義的現代住宅建築可以參照一些北歐西歐發達國家的優秀實例。這篇文章,僅討論前兩類建築的主題——奢侈與永恆在建築學範疇中的詮釋。

第一類,是被稱之為“奢侈建築”(Luxury Architecture),往往是定制的建築,是由有一定影響力的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工匠同業主合作完成的項目,能夠反映出很高的精神品味與鑒賞價值的建築藝術,是建築藝術、工藝、品質以及一定深刻的時代思想的集中體現。這類建築的設計建造注重項目的選址,整體規劃及作坊式的傳統作業方式,強調手工作業、藝術創作、材料的選配,是融會貫通的美。因此工期往往長,人力物力投入較大,突出建築設計哲學、理論的實踐,傳承既有的文化、技術技藝,同時有非常新穎和迷人的創造與創新,整個項目對於項目的參與方素質要求很高。比如那些部分知名品牌旗下的頂級度假酒店莊園建築,以及稱得上是經典私宅的項目等。當然也不可忽略那些中國五十年代早期的高級住宅項目。在一九五零年左右,也就是朝鮮戰爭爆發的“一五”期間,位於上海的西北郊區規劃建設了一處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工人階級住宅社區,參考了歐洲發達國家及蘇聯的住宅設計,建築的平面佈置、細節處理、整體與局部規劃、綠化及人文關懷對於整個國家的住宅工業發展水平是很高的。雖然在今日的眼光看來其建築設計集質量已經早已落後,但在一個以建議住宅乃至貧民窟為主要住宅的時代,卻是顯得極為“奢侈”的(11)(12)。這裡,有必要區分一下關於“奢侈”這個詞的更廣義意義。需要注意的是要區分奢侈與媚俗的根本區別。“奢侈”的概念,廣義狹義之分。狹義上的“奢侈”,可參考韋伯斯特詞典上的定義那樣,是“令人愉悅與舒適的非必需品”,廣義上的奢侈定義,涵蓋著稀缺與經典的意義。今日的任何一件商業化的電子產品,如蘋果電腦,在七十年代末,則為稀缺物件,比如當時產量很少的蘋果I型及蘋果2型電腦。凡是可以被大規模生產的,就不是奢侈品。奢侈所能涵蓋的內容與意義,在西方國家人眼裡,往往更加普世化與個人化,更多的是指代一種特有的獨具價值的事物,往往有著創造性創新的精神而非一味地去效仿仿製;雖然創作作品的素材元素來自於傳統,這些元素乃是樸質甚至是看似平凡之物,但卻賦予時代精神與再創作(13)。在美國,一些宣傳奢侈的網站雜誌除了將奢侈生活方式分為名車,名酒,名飾,豪宅莊園,度假勝地,旅遊方式外,還有大量的關於令人愉悅而愜意的生活方式,儉樸而充滿田園風格與大自然讚美的家庭和情侶生活。雖然這些生活方式看似遠離華麗與富貴,但這樣的生活品質與態度真正詮釋了奢侈的本來面目。長期以來,奢侈文化在大眾看來,往往感到不可攀而難以企及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奢侈是需要用大量的金錢去換得。當然,在中國國內,廣義的奢侈品很容易被歸納與權勢與富人的專屬文化,這有它自己的邏輯。可是,一旦當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人類的社會取得了質的階段的進步,這種傳統關於奢侈的定義缺乏最根本的邏輯而顯得站不住腳(14)。

比如,在一個私家車相對稀少的社會里,能夠每天開私車工作是件相對與大多數買不起車的人來說,是奢侈的;但是,在一個人人幾乎每天要被迫開車工作的發達社會里(注意,這裡用社會更具有限定性與地域性),每天僅需步行或是騎車工作,相對於前者,當然是極為奢侈的事。在一個少有現代化鋼混集合式花園住宅社區的貧困社會里,而大多數人都擠在難以忍受髒亂不堪的瓦棚戶里,前者相對於後者是奢侈的。而在一個幾乎被千篇一律的現代集合式住宅佔據的城市里,人們往往會嚮往著田園式的農莊生活,即使農舍建築沒有豪華與價值連成的裝飾,是木構而非混凝土,自然的材質往往更貼近人,後者相對於前者是奢侈的。在中國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諸多農村和近郊地區百年建築因各種因素被隨意的損毀,如今倖存的一些零星歷史建築只是它們所處整個建築群的冰山一角,但是在一些國家,上百年的建築群落都被列為國家保護範圍,因為歷史建築代表著社會共同的記憶,精神,見證,更是特有文化身份的認可,而這本身就是稀缺而奢侈的。奢侈的確是反映出感官的愉悅,但是更深層廣義的奢侈,本質上,除了感官,更是屬於精神上的反映,高尚的生活方式,一種堅守與品質,以及心神愉悅與嚮往,沒有這些因素的結合與矜持,就絕不會有持久而保值甚至是無價的奢侈事物被創造。綜上而言,廣義上的奢侈,恰與金錢社會地位沒有直接聯繫,對於奢侈的追求從外界社會對自己的看法轉而對於精神品質內在靈魂的感悟追求,確實是不一樣。這份奢侈,人人都能發現,擁有,與體驗。精神是先於物質高於物質,而為了物質而物質,是世俗的奢侈追求,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拜物的道路。為了精神與心靈上的淨化與升華,虔誠付之於一趟行動,而產生的無意識的感悟,方可稱之為奢侈之旅(15)。

這種奢侈並不是一時而短暫的歡愉與享樂,不是僅僅是感官上的感觸;這個狀態更是把人帶到一個相當深處的一份心靈的慰藉,感官成分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讓個人的一種超價的信仰得以實現,並連接著人生當中每個令人喜悅歡樂與感動的節點。比如,散發著檀香的檀木手工裝飾衣櫃是小的時候和小夥伴們捉迷藏的地方,推開會發出哐哐響的厚厚的倉庫門一定是從農場工作完回家的父親,下雨時眼睛老望著雨水順著屋簷流進了天井的石板水溝,手裡端著熱氣騰騰的菜,聽著姥姥在一旁講過去的故事。這些場景與意象雖然在個人的腦海中顯得模糊,但因為一處似曾相識的事物或環境,甚至只是氣味與聲響,都足以引起個人的愉悅點而產生興奮與。不同於先入為主的設計與規劃模式,這種設計方式是從該建築的使用者心裡與精神角度出發,發掘屬於精神情感的那部分,通過篩選從新排列而創造出既新亦舊的項目。作為國際頂級主題娛樂與度假酒店開發運營商,子部門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部是大規模實際運用這種設計方法的先驅。不可否認幻想工程部的產品開發與規劃的架構是目前世界上頂尖的運營模式。當前世界上各種奢侈品牌競爭異常激烈,奢侈度假型酒店更是商家必爭之地。迪士尼旅遊度假酒店能做到脫穎而出正因其系統性的主題品牌與特有的影視娛樂文化推廣與植入,影視娛樂屬於精神愉悅範疇的,當那些讓人懷念感動精神情感的基因移植到了這些奢侈酒店建築的創作與建造運營中,建築幫助個人勾勒出隱藏在腦海與心中難以表述卻一直存在的情感與精神愉悅點,這種力量對於很多迪士尼的忠誠消費者來說確實是難以抗拒的。這就是迪士尼主題公園與度假酒店集團旗下的奢侈度假酒店項目比那些其他的競爭對手所不具有的優勢,而這一點也同樣反應到迪士尼的遠洋郵輪的開發設計理念上。這類國際頂尖奢侈酒店的策劃到運營,始終都圍繞著其項目的品牌核心價值,比如像迪士尼主題公園及旅遊度假部門,是整個迪士尼文化帝國的策劃者更是執行者與參與者,每個執行環節無縫銜接而不會出現最終的產品與服務同精神初衷有任何隔閡與不一致。該部門的座右銘是“一個讓您夢想變為現實的地方”,“世界上每一座迪士尼樂園奇幻世界里,您將會體驗到終生難忘的激動之旅,世界級的度假酒店以及與家人在一起愉悅的節假日。”作為令人愉悅精神的第一要義,在迪士尼酒店項目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裡的度假酒店建築,是主題樂園的延伸,而主題樂園是迪士尼動畫媒體的延伸,而所有的一切都源於其華特迪士尼先生的一句名言,最接近的反映出迪士尼的核心價值——“如果我們有勇氣追求,我們所有的夢想都會成真。”(39)

決定一處建築項目的奢侈品味與品質,除了創作的立意,更重要也複雜得多的是項目具體的設計建造實施。必須指出的是,如同歐美日這些國家建築業那樣,相當重視建築的建造過程與質量,開發管理、建造與設計過程高度的綜合統籌與相互滲透。這些像四季匯酒店,悅榕莊酒店,迪士尼酒店等國際頂級奢侈酒店品牌旗下酒店的開發設計及建造,是參照工業項目管理的系統工程的運用,建築項目的設計建造全過程依託高度完善制度化的操作流程與管理機制。繁雜但有條不紊的進行工程的每一項任務,比如建築的室內設計與裝飾工程會依照該酒店項目部內部的酒店室內設計標準和工程施工方案標準,比如主客房室內的入口處墻面完成面的顏色選擇與搭配,客房入口處的硬鋪面瓷磚或石材的物理係數及品質,匹配的踢腳板材料質感、物理性質及顏色選擇,以及墻體上的木飾線轉角保護的措施,木飾線的防潮處理及油漆顏色同室內的匹配問題等極為細緻制度化的建造規範,這些規範往往又隨著室內不同風格的設計裝飾變化和而隨時進行調整以配合一間客房乃至客房中某個地方的設計或建造調整與影響而必須隨時匹配,可以想象其設計工程作業所涉及到的因素是相當繁瑣甚至是繁複的。雄厚的資本,國際頂尖的酒店開發與設計團隊,系統工程管理體系,遠高於同類建築的高標準的設計與工程規範,考究的選材,配以分工高度專業化的高素質工程作業單位,才保證了這類頂尖的奢侈酒店從方案構思中得以成為現實。當然,項目落成對於該建築的生命之旅而言才剛剛開始,酒店的運營過程才是驗證其酒店方真實的展示與眾不同的品牌的方式,酒店奢侈品牌則體現在僱員高標準的服務與客人的參與體驗之中,而建築則在這整個過程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在中國開發規劃的國際頂級度假酒店不同於過去的國內所常見的豪華度假酒店那樣,規劃設計思想以及精神境界與工藝水準比往日的同類項目提高了很多,恰到好處的呈現出對於奢侈品牌本身的定位以及背後的人文價值與思想、藝術、與當時的市場因素,這裡的度假酒店已經遠遠不是僅以“豪華”二字所能夠表述的,也絕不是僅僅使用名貴材料、動用著名的藝術家及工匠,以及所謂感官上的氣派與號稱“驚世駭俗”的設計所能夠定義的。

比如知名悅榕莊酒店特地的幾乎完美的融入那些西南古村落,以及西湖畔的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Four Seasons Hang Zhou Hotel at West Lake),較理想的回應與詮釋了奢侈意義的酒店類建築園林,這類度假酒店的經營理念在於生態旅遊與度假,比如首家榕莊酒店就是建立在一片污染治理的一片生態荒地而改造而成的,這類度假奢侈酒店建築凸顯濃郁的地域主義,建築風格雖自然樸素但仍含蓄的保留了一些現代建築特征與元素,盡可能的就地取材,而且柔和當地藝術與工藝;規劃的建築組群如同當地的聚落,融入當地人文環境,尊重原住居民的風土人情(16)(17)。比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的整體規劃脫胎于中國傳統古典園林的佈局,低層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築圍合園林佈局,幾乎每間客房面向戶外,朝著窗外望去的是珍貴的樹木與花叢,不遠處聞名於世的中國古典畫般的西湖及其園林的景致映入眼簾,此時充滿著無窮的意境與野趣幾乎完美的結合著建築室內外時尚的現代設計元素,讓人流連忘返。正如這家酒店的宣傳所說的那樣,正是一處“江南庭院式的园林和建筑宛如一幅散发着墨香的泼墨山水小品”的“以畫入園,因畫成景”園林建築。

人造物的建築與大自然有機融入一個整體,也恰恰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建築所追求的境界,無論東西方的建築造園的理論與思想,幾乎都是殊途同歸,也恰如黑格爾在《美學》第三卷所指出的那樣,“討論到真正的園林藝術,我們必須把其中繪畫的因素和建築的因素分別清楚,花園並不是一種正式的建築,不是運用自由的自然事物而建造成的作品,而是一種名繪畫,讓自然事物保持自然的形態,力圖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風景中能令人心曠神怡的東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美學意義乃是建築創造的起點與終點,無價的建築一定是合乎美學的,及至上升到哲學層面。

在美國太平洋西海岸的三个州總是充滿著異域風情,不僅是自然氣候完全不同於美國大西洋沿岸的建國十三州,而且兩者的人文風情也大相徑庭,自然人們對建築的審美與價值觀也顯得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从潮湿阴冷的华盛顿州俄勒岡州到南方温暖的加州,比如南加州,尤其是在那些城市周邊的充滿野趣的地方,比如靠近落基山脈的邊緣地帶的一片林地或山坡,可以看見很多現代的私人住宅建築相當的別緻新穎,顯然不同於美國東部的許多風格化以及正統的歷史建築,雖然這裡的建築採納了看似隨意但極具考究的現代風格,卻似乎雜糅了相當的自然主義與工匠精神,充滿了主人對於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讚美的精神與情感。不同於大眾所認知的那些美式西海岸典型的豪華住宅——標準的古典風格或是新古典主義建築立面,寬敞高雅的大廳,整體高檔定制的廚衛,高檔石材與木質內飾面,配以昂貴的編織物和家具擺設,室外擁有私家園林和一大片水池,甚至包括一片林地和坡地,以及一片高爾夫球場草場等等,這類看似樸質無華但匠心獨運的私家住宅建築卻無不展現著它們主人的心血與藝術品位;深褐色木板帶著入口和小窗戶的山墻,因木板的邊緣留著曲線,使得有著粗糙的木質面卻有著不規則性和流動性,打破了原有較為規整的建築山墻。入口正對的房間留著一處空間極小但容得下兩個人的露台,正對著正午后的陽光,遠眺著森林和海灣。建築入口處,被一個小巧但精緻充滿對生活讚歎的花園所包圍著,地面的鋪質磚石有些開裂,花園裡的澍掉落的花蕊與葉子鋪滿了小路,而路的兩邊長滿了花卉,一切都是充滿著“無名的特質”而“生機勃勃”,自然而不做作,一切是人為但卻是如此的具有與生俱來的品質。也正所謂運用這些所有的看似極為變化無常而複雜的原始建築構成要素,經過一次次修煉與升華的“精進”過程——恰似禪宗所道出的那樣,隨性與隨喜之心來感觸這個世界的沙石乃至宇宙。正如"The Poetics of Gardens"這本園林設計著作所指的,在一個項目設計之前,乃首先去發現找出每一個場地自身極為特別的品質與特征,無論是那些石頭、泥土和水,還有花草樹木,空氣的味道,光與影子,包括那些人造或是自然的聲音,甚至是氣息與微風,都一一去體會與感觸,於是希望就在它們裡面誕生...雖是說園林設計,但實質上園林與建築彼此異曲同工。

說到美國住宅建築,就不能不再次提及現代美國建築的奠基人——賴特。早在近百年前,這位瑰寶級建築大師就已經廣泛涉獵各種建築風格與圖像語言,形成了自己獨創了獨立於當時傳統美式住宅的全新的建築語言。一方面,他走在時代前沿跟隨沙利文做摩天樓,一方面也吸收同時代流行于歐美的美術工藝運動,十九世紀後期美國建築大師理查德森的羅馬復興風格,同時也柔和了當時日本的傳統建築形制、材料、哲學與風格,當然還有中南美洲原居民創立的瑪雅印加文明的建築文化,當然,賴特設計思想最重要的來源,正是美國傳統富有多樣性的建築風格這個龐大的文化母體。賴特繼承了美國本土既有的建築精神,同時發揚了同時期重要的藝術運動與先鋒的建築理想與思想(工藝美術運動,廣畝城市,有機建築),探索了開創性的高層綠色建築、結合自然的現代主義奢侈住宅,甚至是典型的未來主義建築,植根于美國建築史,而不斷借鑒了來自日本、美洲傳統建築文化藝術,形成了國際的跨時空跨文化的交融(40)。賴特緊握時代的脈搏,雖然借鑒很多傳統的建築要素,但他絕沒有搞建築復古或是拘泥于古典建築語言中,相反,他吸納同時代的偉大建築理念與思想,主動吸納異域文化,活在當下,非過去,也非將來。

賴特的建築作品,大都發映出美國同時期上層乃至少數階層的賦予高雅藝術性的自然與田園生活價值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具有典型美國特征的”奢侈建築的坐標,為眾多中產階層無不嚮往;那麼,中國的當代奢侈建築的定義又如何呢?同樣的,若是效仿賴特當初那樣對於基於二十世紀早期的當代建築定義,中國的當代奢侈建築一定會植根於龐大的中國古典及傳統建築文化與精神母體而非去拋棄,同樣的去發揚或是繼承當今世界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藝術運動與思潮;在設計理論與工程技術上,當然也應當不至於落後而緊隨前沿,時刻的保持探索與創新精神,比如三維打印與視覺藝術與可再生材料的開發運用,基於智能化虛擬化視覺藝術的建築空間探索,當然需要有領先於國內絕大多數的建築設計標準與工程水準;再就是對待建築設計要素的時空包容性要很強,主動吸收與接納異域的精神文明,融入到本土的建築母體中。比如長期以來,中國流行的“歐陸風”被遭到社會很多層面的激烈指責,國人喜愛歐洲古典樣式的建築無可厚非,但是這類被指責的建築往往來源於業主方設計方對於歐洲經典建築形制的東拼西湊甚至是遭到隨意篡改,傳承了數千年的希臘羅馬古典建築範式容不得半點改動。吸納西方經典建築精神,應該做的事,是去吸納歐洲古典建築的精神與內在的哲學價值——最具有價值的那部分比如“崇高”,雕塑感與複雜的內部空間組織形態,立面嚴格的比例等建築創作手法,進行深入的哲學乃至神學層面的思考,而非取其表象的風格,這裡,可以參考上個世紀後期盛行于歐美國家理論界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繼承、發揚、探索與借鑒(融合)這四個方向也正是中國目前普遍建築設計與建造水準難以得到長足的發展的瓶頸。

雖然中國從不缺乏當代奢侈建築與品牌建築,大量的當代奢侈建築近一二十年雨後春筍的被建造,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這類建築往往是城市地標類建築,或是國際奢侈品牌旗下建築項目,業主是品牌與產業持有人,或是政府,但是面向廣大中高收入的公眾化私人擁有的奢侈建築仍舊徘徊在一個較為初級的水準。賴特的“草原住宅”和“有機建築”開創了當時美國新貴一個全新的生活方式與理念,雖然賴特的建築建造數量較之於那些同時期房地產開發數量可以說是忽略不計,但其建築帶來的影響卻是驚人的,而為世人所效仿與發展。公共的建築行為,與私人的建築行為,兩個方向都不應缺失,而私人的,公眾的層面代表著普世意義。

第二類,是被稱之為“紀念意義的建築”(Monument Architecture),該類建築往往是永恆和無價的。這類建築都是經典建築,在建築史學的書籍已經有極為詳實的介紹了。這類建築的策劃與建造背後往往有著特殊的社會與政治意義,重大的歷史意義文化價值,或是對於宗教與信仰的追尋,反映著某種宗教信仰或政治信仰與意識形態及至公共價值觀,或僅僅是有著同時代相對其他建築與眾不同的建築特征。它們會有著跨時代的意義,是特定年代的見證,是對於特定的一個社會層面的某種具有普遍意義或意識的反映。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和創所和其體量和規模沒有關係,而和其建造背景、事件、建造的立意動機,創新,隱藏的哲學宗教政治意義等有著莫大的聯繫。

今天的人,往往會從那些偉大的歷史遺跡中,去讚歎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偉大文明,貼近古代那個時期與文明所發生的事件,甚至是那些真實存在或僅僅是傳說神話中英雄史詩般的傳說與事跡,聆聽與觸摸歷經千百年的滄桑但仍舊充滿著生命力與精神的紀念物,那閃爍而永遠釋放迷人的文明被永遠的隨同那些考古發掘的寶藏銘刻記錄在這些先輩生存的遺址上,成為人類文明史甚至是地質史的一個燦爛的浪花。每個時期的人們都抱有極大的熱情與動機對於他們的歷史不懈而不知疲憊的追問與發掘,這追尋的,不僅僅是消逝的文明與輝煌先輩們的生活方式,更是去不斷的探索那些偉大的精神——他們的祖先先輩們的人生值觀與信仰。歐洲歷史上多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歷史復興運動;中世紀晚期的文藝復興起源於對於古希臘文明的重新發現,建築創作主體回歸到了人文主義為背景的精神觀。法國大革命,皇室遭到了肅清,該國的公共建築及主流藝術曾廣泛的吸取象征著公正民主的希臘古典主義風格,希臘眾神、哲學與具有強烈紀念性的希臘建築範式影響了整個時代,宏大的古典建築風格一掃之前一度被認為是代表著矯飾而造作的洛可可巴洛克風格。再到十九世紀中后葉英國,工業廠房帶來的污染破壞了原有的環境,精英貴族們開始厭倦了產業化的城市面貌,開始追求屬於他們精神的理想社會圖景,最後,他們在中世紀的人文風貌找到了精神的歸宿,紛紛建造了哥特式的莊園城堡,建築藝術的哥特復興運動由此興起,以及以英國的比亞茲萊、拉斯金、拉斐爾前派為代表的影響後世相當深遠的工藝美運動。哥特復興與工藝美術運動甚至是影響到同時期的美國文化,典型的就是美國十九世紀晚期二十世紀早期的頗有工藝裝飾風格的紐約芝加哥早期摩天樓建築,建築的投資財閥與業主們爭先恐後的將中世紀哥特式風格移植到高層的摩天樓的表皮與風格上。二十世紀中葉前後,以蘇聯為主導的社會主義陣營崛起,東方陣營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共建築多少受到以斯大林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內容、民族形式”的建築創作理論(41)。建築風格回歸到各個國家的傳統與歷史風格中,對於蘇聯而言,建築創作的要素回歸到俄國沙皇時期的卡捷琳娜及彼得大帝時期的宮廷建築風格中;高高的尖頂配上古典柱廊,建築形象具有很強的紀念性。斯大林建築美學從此在建築風格上誕生與傳播,取代之前被批判的俄國早期興起的構成主義風格建築。二十世紀晚期流行于歐美的後現代主義哲學,也正是對於現代主義的否定,而在建築設計上,則體現出鮮明的歷史主義與片段拼貼的特征,又一次的部分回歸到歷史中。歷史早已證明,一座偉大的建築與其建築風格沒有多大的關聯,這就是為什麼建築界需要警惕在風格上一味地追求“新運動”與“新風格”。這類建築通常採用了新技術新結構,而表皮或是風格移植了歷史風格與元素,這類建築不乏有相當多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成為了經典之作。建於1913年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沃爾伍茲大廈,為國家重要歷史文物,是典型的哥特復興主義高層商業建築,用料考究工藝高超,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就幾乎完美的闡釋了建築的奢侈與永恆的雙重意義。雖然人類歷史上已經經歷這麼多次涉及到藝術人文乃至整個社會價值層面的“復興”與“回歸歷史”運動,但每一次的回歸並不是真正的回歸,而是對當時的一些問題進行歷史性的審視與某種失去的價值重新發現。每個民族的文明自誕生以來,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與特有的品質精神與智慧,每個時期創造了與之相符相呼應的建築及紀念碑,而這種永恆的精神與民族魂隨著歲月的變遷由於外族的入侵或是自身遭到了各種政治版圖的更迭,日積月累對於該民族的民族認同感顯得愈發顯得有意義,而這些歷史上經歷了時間考驗與歲月洗禮的建築與紀念碑更接近民族圖騰的意義。民族的精神品質具有永恆性,不會隨著外界的不斷改變而改變,不會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而產生了質變。這也決定了一處建築作為該民族精神面貌綜合體現,確切的說,是建築的永恆性體現。

人們往往將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路易斯康的作品與思想和神聖與永恆聯繫到了一起,他的建築充滿了肅穆和紀念性,而康曾在題為“靜謐與光明”的演講中多次提到大學的神聖性,指出了大學是個聖所,而這種神聖性是一些列有著像徽意義的場所與建築物,追溯到古希臘城邦的廣場與城市公共建築的要素中(18)。大學的神聖性在於同宗教與智慧的直接聯繫,西方的大學起源於早期的羅馬天主教會,因此西方大學從一誕生起就和世俗世界是二維對立的。至今很多知名的西方大學仍舊是世人所嚮往的朝聖之地——無論是從牛津劍橋還是哈佛耶魯,校園內的宗教建築一直是學院的精神聖所直到今日和未來。近代中國的一些重要的大學同樣和一些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英美基督教會和羅馬天主教會有著莫大的關聯(19)。很多學院的規劃與建築往往脫胎于英美著名大學規劃——如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整體規劃,這些建築的風格(Style)採用了當時少見的中國傳統古典建築的復興樣式,而建築的形制(Form)卻柔和了當時英美大學流行的新古典主義平面佈局。當然,除了教會大學,民國時期還有一些國立大學,有些大學建築相對於今日有著特殊的歷史遺跡價值(20)。相對與近現代中國建築史,一些建於中國民國期間的大學建築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的紀念意義不言而喻。由於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與設計建造背景,它們隨著歷史的時光流逝,都成為了一個國家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25)。這類建築提取了中西方經典建築的構成元素進行了重新的整合,形成了中國早期的折衷主義的建築類型,又有著捐贈方創辦人的創校使命,而這類建築對於中國來說卻是全新的,然而其建築表達的圖像與符號使得其建築形象較容易的受到社會的認同,雖然建築的構圖要素往往是西方的,但是其風格上可以毫不疑問的在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中被歸為有著“中國固有之形式”的中國民族建築(26)。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開始執政于中國大陸,這些教會大學建築在一九五零年代前後都併入了公立高校校產,原來的教會大學遷入國民黨執政的台灣繼續辦校。在中國大陸,雖然這類建築的使用功能及擁有者被改變,過去的建築符號自行喪失了示意對象功能——即以西方神學為價值體系的教育制度,但是建築本身在另一層面繼續表達著新的意義——作為以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教育制度。“建築符號之所以能自行喪失功能,原因在於其存在條件的改變使之失去了原有的示意對象,但作為符號載體的建築物或表現體仍然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必將在新的存在環境中產生另一層面上的某中新意義......”(28)這些客觀的歷史因素都決定了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建築在該國建築史上能夠長存而受到社會各界及歷史上的執政黨的足夠重視(28),以及重要且無法取代的地位(29)。這類建築之於中國歷史的價值與意義,對於今日中國當代建築創作在永恆性與紀念性的方向上有著長久的啟示性。

特征鮮明而且具有設計風格與形制獨一性的建築,北京天主教輔仁大學建築可以說是這類建築,而隱藏在這座建築背後的創校、辦校與教學的歷程——涉及到當時意大利、美國的天主教領袖乃至羅馬教宗的參與,經歷了大半個二十世紀的滄桑歷史——包括在侵華日軍殉難的教職人士與學生,北師大併入輔仁大學台灣復校等一系列事件,使得這座建築背景的政治歷史宗教與特殊年代的精神意義遠遠超過其建築層面的意義。對於今日而言,成為了頗具紀念意義的歷史建築(24)。輔仁大學的建築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地位非常特殊,龐大的建築群體被設計成中國皇宮城堡樣式,軸線都是按照故宮的北海來確定的,建築的平面佈局形制參照了西方傳統的修道院的佈局,廊道式的房間佈置圍合成了兩個庭院;建築的四個角處佈置了設計嚴謹具有考究的角樓,台基、歇山屋頂、漢白玉大拱門、斗拱、須彌座等傳統中國建築元素都被運用到建築構成部分。啟發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經典樣式——城樓、宮墻與城門,整座建築有著“高低起伏的體量組合和豐富多變的陰影效果”(23)。

當然,有一類紀念意義的建築,是按照中國文化和傳統國人往往不願提及的一類忌諱的建築物——殯儀建築及墓園。西方文化因宗教的緣故,注重往生,大量的宗教紀念性建築被建造并作為人生儀式的場所,比如那些歐美市鎮中心的基督教天主教教堂座堂,不僅主持了個人出生浸禮、主日崇拜、彌撒與團契,結婚儀式,及至為死亡而舉行的彌撒,甚至這些教堂本身就是靈骨堂——比如位於舊金山諾布山頂(Nob Hill)上的恩典座堂(Grace Cathedral),不僅是舊金山最大的主教堂,更是該市一處位於市中心的骨灰堂。教堂尤其是座堂建築,本身就是歷史建築,神聖性與紀念性,崇高而莊重。關於建築的崇高性與紀念性,英國著名作家學者拉斯金有過詳細的論證。這類建築往往更像是紀念碑,雕塑,散發著雋永的美,令人感動的,賦予生命力的,超越時空的,體現著大眾利益普世價值的而非個體的利益,是道義的,是屬於精神範疇的,充滿詩意與哲理的,令人敬畏與宗教般的崇敬,神聖而不可侵犯,具有很強的凝聚力。這類建築如拉斯金在《建築的七盞明燈》中提到一座建築的美,除了來自來自文化的美,重要的美是屬於心靈與精神,他在這裡稱為崇高或壯美(Sublime)但是建築還有一件事情是無用之用,建築的無用部分應是最重要的,建築最重要的精神都來自於那些沒有用的東西。那些沒有用的東西是創作者利用作品奉獻給心靈或是神的東西,拉斯金認為建築物是世俗的,而建築是神性的。沒有“獻祭”與“奉獻”的品質,建築只會淪為建築物,這是要區分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建築師往往對於殯葬類建築有著很深刻的理解,一些知名的日本日裔建築師比如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楨文彥、伊東丰雄所設計與建造的殯儀建築,無不頗具深度的描繪了日本人對於生與死的世界觀,或者說是日式的禪宗人生觀的建築語言在時空,材質,光幾個方面演繹了完美轉譯,或者說是對生命終結後的未知世界的幻想與宗教意味的架構,建築語言平和而豐富,賦予哲理與對人生感悟的永恆意義。正如奧地利古典音樂家海頓“悼念”交響曲那樣的結構與內涵,四個樂章似乎是表達著不同情感色彩並各自有著不同的風格與主題,每個樂章賦予整部作品層次感,頗具有儀式性(21)。比如第一樂章是燦爛的快板,E小調奏鳴曲,宛如噩耗傳來而親人陷入巨大的悲痛,急促的音符劇烈的跳躍著,仿佛陷入了無盡的黑暗;隨後的第二樂章,作為E小調小快板小步舞曲,間歇性節奏,充滿異于舞蹈性的悲劇,仿佛親屬們短暫的擦乾了眼淚,似乎要接受親人離去的事實,音樂並不那麼黑暗,似乎有些光;接著的第三樂章轉變為慢板,E大調二段式奏鳴曲,音符舒緩起來,明亮得多甚至是神聖的,看見了天堂于美麗,述說著逝者生前的美好;第四樂章也就是終曲又回到了E小調,急板,二段式奏鳴曲。強烈急促的音符充滿著光芒,仿佛馬上就要消失掉,而感染著每個人,督促著每個人送完逝者最後一程,天堂的門即將關閉,愿逝者永遠安息而放心離開家屬們到達彼岸。如同這首偉大的音樂一樣,楨文彥的「風之丘」火葬場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之一,這兩部偉大作品有著驚人的共性。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有一篇題為《昇華有形,如煙似風──關於日本的瞑想之森、風之丘與光明寺》的文章,通過時間流線為參考的敘述方式展開對這座建築空間的回顧。
“「風之丘」內部平面的節奏豐富細膩,一進入入口,有兩條通道分別通往告別室與禮拜堂,沿著中庭草坪旁的通道走,接著進入火葬場。家屬一開始最先接觸到的空間是告別室,封閉式的空間只餘微光透入,這裡是與往生者的大體最後告別的地方;厚重的石牆,斗大的暗室,是在這裡與往生者安靜地說再見,並透過簡單的祭拜儀式後,再將大體送進火化室。進入火化室經過的通道仍是一堵厚重的石牆,規則地開出細長幽深的窗戶,透露螢螢之光。離開火化室,是從此處開始,光線開始進入,眼前前方的中庭出現大片落地玻璃引入窗外的景致,玻璃外的空間是水池,可見天光,恍若由幽暗之地界回歸塵世,找回自己的呼吸。繞過中庭,映入眼簾的是用木頭質感呈現的溫暖空間,這裡是等待室,親屬等待、休息的地方。此處槙文彥利用少許高度的落差,塑造安靜、平和的環境,等待區大廳有一座向上的樓梯,彷彿生命旅程的末端,最後該是升天的意象。從一開始的沉重壓抑,直到大體開始火化時轉換的明朗空間,再轉入木質構造溫暖富療癒意涵的等待室,似乎往生者的肉體解放的同時,家屬悲傷的心情也開始轉換與解放。”(22)
總之,精神層面幾乎決定了建築這部作品的屬性與“身價”。一處建築項目的創作立意高低往往直接影響到項目的“無名的”品質,一件作品將在這個階段,就基本上被賦予及歸為經典的,令人敬畏的,高尚的,舉世無雙的,永恆的與宗教的,精神傳承的,優雅動人的,感動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市井生活的,或是奢侈的,令人愉悅的,充滿享樂主義的,還是僅僅是帶著世俗意味的“榮華富貴”,空洞的,冷淡無情的,浮華缺乏內涵的,甚至是嘩眾取寵庸俗的,浮華充滿感官刺激但缺乏品位的,仿冒乃至偽劣而低級趣味的,的其中一兩類。這個早早就被賦予的精神,將始終貫穿著建築的創作直到最後的生命週期。

除了普通而大量開發的房地產與建築物項目以外,對於中國當代建築發展而言,建築的廣義奢侈性與永恆性的探索應當是擺在下一個目標階段上的命題之一二(另兩個命題在後文有詳細論述),畢竟建築的產生與相關聯的活動本身就是個極為複雜的載體與現象,或許要等待人文主義在整個社會產生了相當的影響,以及對於崇高信仰與精神之境界的不懈追求,加之一系列涉及行業產業的升級與革新——包括改善法律法規與產業結構等諸多問題,尤其是建築的設計工程管理模式的改革,才有可能快速的進入這個突破口從而建築設計界在這個看似冷門但卻是真正的方向中發生變革。有價值的建築是時代的產物,一定當映射著它所建所處的時代而同時連接過去與未來。建築理論固然不能忽視,實踐當然更重要,而最關鍵的因素是建築被設計建造的大環境的影響,就比如一系列的制約因素,有來自政策或體制內部的,來自客戶業主與社會的,或是環境或是經濟投資環境的約束,就像無形的手那樣主宰著每座建築的如何誕生直到消亡的命運。建築不能遠離人性,遠離建築的基本原理,遠離它被建造的初衷,遠離精神與信仰,及至品質與倫理,若是排斥了人本的存在,生活的樂趣,以及精神的慰藉,自然界恩賜而產生的喜悅以及其獨特的風格佈局、工藝與美學鑒賞水準,以及具有意義的創新,很難說是一座意義深刻而有著遠高於普通建築價值的建築。這裡說到的價值不同於該建築的市場價格,更不是土地價格,而是建築本身無名的無價那部分的價值。這就是為什麼說,歷史上值得流芳千古或稱得上歷史遺產的建築相比于所有的建築,包括建築物而言,顯得寥寥無幾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當時造價昂貴的建築,往往一段時期后除了它的地價上漲外 ,其建築本身的價值卻不斷跌落不斷折舊,甚至落個早早的被拆除命運。每座建築正如人一樣,絕大多數都逃離不了從誕生到消亡的命運,相對於大自然的巨美與恆古,人類建造的建築的奢侈與永恆性就很顯得微不足道了。而正因如此,人們乃至一個社會甚至是一個時代去修建這樣一處場所,是為了一種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時代之匹配的傳承與信仰,生生不息。


Appendix

Four Seasons Hangzhou Hotel,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photo by Four Seasons official website

Banyan Tree Lijiang Hotel, Yun Nan, China, photo by Four Seasons official website

Disney Explorers Lodge, HongKong Disneyland, HongKong. The largest hotel of HongKong Disney themed park, Planned and Designed by WDI (United States), Photo by Cooper Chang

 Jingshan Boutique Hotel,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Balance the design proposition balances the surrounding ancient forest, ethics of the landscape, Zen spirit (religious spirit), historical culture, and luxury features.  Designed by Continuation Studio, photo by SHIROMIO Studio

Jingshan Boutique Hotel,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A transaction space celebrates the nature and humanity by integrating the lavish materials, whether naturality or rurality. Designed by Continuation Studio, photo by SHIROMIO Studio

Sky SOHO ShangHai, China, built in 2014. The project is a large development comprised of a compelling mix of office and retail space, Planned and Designed by Zaha Hadid

A Modern Townhouse in San Francisco, Designed by Feldman Architects, CA, Photo by Joe Fletcher,  

Cloverdale Residence, The interior view of the living with dining room, as well as the screened porch, Cloverdale, California, Designed by Turnbull Griffin Haesloop Architects, photo by Matthew Millman

Marin County Civic Center, 1957, Frank Lloyd Wright, located in San Rafael, the north bay area of San Francisco,
Wright's largest public project was ever built

The Main Elevation of Old Library, Wuhan University Campus, Wuhan, China, 1935, Architecture designer: Henry Killam Murphy (United States), The etchings drawing was drawn by Yuan, Xiao shan and Shui, Xiao

The main Building of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 1925-1952), Designed by Dom. Adelbert. Gresnight, (格里森,天主教本篤會比利時籍傳教士和藝術家)北京天主教輔仁大學舊址, Beijing, China

Kaze-no-Oka Crematorium Nakatsu, Atrium corridor, water pool, and sky, 1997 Japan Maki and Associates

Convent de Sant Francesc, Spain, by David Closes,  photography by Jordi Surroca, a great example of the converting of th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into a modern cultural facility

The Woolworth Building, New York City,  1913, Photography by Francois Roux


Endnotes

(1)(英)斯科特,(Scott James)《國家的視角》Scott James,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對於巴西利亞新城的建設所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在文中有所評論
(2)William J.R. Curtis,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New Jessey, Prentice Hall, 3rd edition, p.449
(3)參見柯布西埃《明日之城市》提出的關於新的住宅體系和城市規劃理論,社會改良部分
(4)解構主義,即上個世紀後期雅克德里達提出一系列批判結構主義的哲學思想
(5)見“十八億畝紅線能保住嗎?”人民網 http://paper.people.com.cn/zgjjzk/html/2013-07/01/content_1263885.htm
(6)見“中國城市發展網”趙海均,關於諾貝爾2009經濟學得主Elinor Ostrom指出,千萬不能再走美國老路
(7)個人建築師在美國十分受歡迎,美國自建住宅十分普遍,房屋建造的產業鏈也相當完善,美國出版了一些專業的單家庭私人住宅圖冊,詳細劃分了建國以來的各種風格和構造
(8)具體的數據和事實可參考聯合國人居屬相關文獻
(9)現當代建築所發生的一切,正被拉斯金在《建築的七盞明燈》所預見,建築淪為普通的機械產品,缺乏那些看似無用而極重要的精神成分和靈魂,同樣的缺乏感動 John Ruskin,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Noonday Press, 1961
(10)2012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在“公民建築師”謝英俊官網的評論中,提到了當今建築教育的不足之處,只教授“塔尖”一部分,事實上,建築遠比這個多而複雜。他把矛頭直指建築教育少數化、精英化的問題。詳細參見“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網站;
(11)參見鳳凰網地產相關新聞;定制化的私人住宅在中國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較快
(12)上海曹楊新村是中國建國后早期規劃設計水平最高的工人階級住宅社區,參《中國現代建築史》,鄒德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3)可以參考關於美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賴特的作品與日本傳統建築的內在關係
(14)參見鳳凰網關於國內高端別墅報道
(15)高端制定化,稀有的手工藝藝術文化別墅,就是奢侈品。關於“奢侈”一詞的定義,可參見“Luxury lifestyle”網站,奢侈建築的延伸意義當包括稀有的,無雙的,獨一的
(16)參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中文官網 http://www.fourseasons.com/zh/hangzhou/
(17)參悅榕莊酒店中文官網 http://www.banyantree.com/en/cn-china-ringha
(18)Louis I. Kahn "Louis I. Kahn: Essential Texts", W. W. Norton & Company, Oct 2003
(19)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包括有震旦大學,之江大學,燕京大學,金陵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嶺南大學,輔仁大學,聖約翰大學,廬江大學,華中大學;參考董黎《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建築史研究》,科學出版社,2010
(20)原始資料參考美國國會圖書館司徒一凡關於墨菲的文獻,耶魯大學圖書館;Jeffery W. Cody, Building in China: Henry K. Murphy's "Adaptive Architecture", 1914-1935,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Zhaobin, Wu Yao-hong,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Church School on the Modern Education Building in Wuhan", 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山西建築》,2008
(21)維也納古典樂派音樂家海頓《悼念》交響曲,作品第45號
(22)“關於日本的瞑想之森、風之丘與光明寺” GREEN綠雜誌(台灣建築報導雜誌 ) 2012年12月 Vol.20 http://www.ta-mag.net/green/News.php?id=1052
(23)董黎《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建築史研究》,科學出版社,2010,pp.138-139
(24)王紹禎,〈輔仁大學校史〉,收入陳明章發行,《學府紀聞──私立輔仁大學》(臺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8月)
(25)在鄒德儂的《中國現代建築史》中,將1840年至1949年間的建築歸為近代建築,1949年后的建築為現代建築。中國教會大學建築屬於早期的現代建築,古典形式的風格但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有著本質上的革新。參《中國現代建築史》p.4
(26)同注(25),p.5
(28)董黎《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建築史研究》,科學出版社,2010,pp.167-169
(29)這是相對於中國大陸很多早就被毀掉的歷史建築和諸多短暫存在過且同質化的“號稱為”現代建築而言的
(30)鄒德儂《中國現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pp.6-8
(31)高岩總結出中國當代建築處於后批判和實用主義時期,見Yan, Gao, 高岩,Contemporary Chinese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post theory era; “後理論時代實用主義的中國當代建築設計” Urban Environment Design, 2012, v. 8, p. 151-153; 《城市環境設計》, 2012, v. 8, p. 151-153 https://hub.hku.hk/bitstream/10722/159207/1/Content.pdf?accept=1
(32)當代建築“絕非只是建築科學、建築技術、建築美學的應用,而是建築核心價值的時代表現”,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托“什麼事中國當代建築的應有之義。” http://gallery.artron.net/20150601/n746642.html
(33)參考克里斯蒂安·諾伯格 - 舒爾茨《西方建築的意義》Norberg-Schulz, Christian. 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 New York, NY: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1993.
(34)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托“什麼事中國當代建築的應有之義。” http://gallery.artron.net/20150601/n746642.html
(35)美國建築師協會每年年度評審最佳建築作品,參見AIA,可參見AIA SF LA(美國建築師協會舊金山分會、洛杉磯分會年度獲獎作品)
(36)參見Richard B. Peiser and David Hamilton, Profession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ird Edition, Urban Land Institute, 2012
(37)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Outline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
(38)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關於“7000萬貧困人口4年全部脫貧
(39)參見華特迪士尼官網 https://disneyparks.disney.go.com/in/
(40)這段文字為本文作者總結,提出賴特建築設計哲學四大方面。日本傳統藝術與建築對萊特的建築理論的影響研究,參見Nute, Kevin. Frank Lloyd Wright and Japan: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work of Frank Lloyd Wright. London: Routlege, 2000.
(41)鄒德儂《中國現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pp.37
(42)參見江億 “中國建築能耗遠低於發達國家”對中國建築使用能耗的分析,中外對話, https://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1118-Promoting-Chinese-energy-efficiency-part-one-
(43)參見林立身、江億、燕達、彭琛關於中國建築業建造過程能耗分析問題,“我國建築業廣義建造能耗及CO2排放分析”,中國能源,http://www.amr.gov.cn/xsqk/zgny/2015n/1503/201703/P020170303031354873219.pdf


Bibliography

《建築的七盞明燈》Ruskin, John, and Russell Sturgis.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D. Appleton, 1901.
William J.R. Curtis,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New Jessey, Prentice Hall, 3rd edition
《建築的永恆之道》Alexander, Christopher, Christopher Alexander, and Christopher Alexander.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明日之城市》Corbusier, Le, and Frederick Etchells. 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 London: John Rocker, 1929.
《國家的視角》Scott, James C.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Nute, Kevin. Frank Lloyd Wright and Japan: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work of Frank Lloyd Wright. London: Routlege, 2000.
鄒德儂《中國現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
《楊延寶建築設計作品集》,南京工學院研究所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3
董黎《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建築史研究》,科學出版社,2010
周維權《園林,風景,建築》,百花文藝出版社
漢寶德《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三聯書店,2014
《紀念性建築》Heathcote, Edwin. Monument Builders: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Death. Chichester, West Sussex: Academy Editions, 1999. 
《路易斯康重要文集》 Twombly, Robert. Louis Kahn essential texts. New York: Norton, 2003.
Jeffrey W. Cody, Building in China: Henry K. Murphy's "adaptive Architecture," 1914-1935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關於日本的瞑想之森、風之丘與光明寺” GREEN綠雜誌(台灣建築報導雜誌 ) 2012年12月 Vol.20 http://www.ta-mag.net/green/News.php?id=1052
Yan, Gao, 高岩,Contemporary Chinese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post theory era; “後理論時代實用主義的中國當代建築設計” Urban Environment Design, 2012, v. 8, p. 151-153; 《城市環境設計》, 2012, v. 8, p. 151-153 https://hub.hku.hk/bitstream/10722/159207/1/Content.pdf?accept=1
克里斯蒂安·諾伯格 - 舒爾茨《西方建築的意義》Norberg-Schulz, Christian. 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 New York, NY: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1993.
江億, “中國建築能耗遠低於發達國家”, 中外對話,“Promoting Chinese energy efficiency”, Chinadialogue, https://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1118-Promoting-Chinese-energy-efficiency-part-one-
林立身、江億、燕達、彭琛,“我國建築業廣義建造能耗及CO2排放分析”,中國能源http://www.amr.gov.cn/xsqk/zgny/2015n/1503/201703/P020170303031354873219.pdf



Image Source

Yuan, Xiaoshan and Shui, Xiao, The Main Facade of Old Library, Wuhan University Campus http://www.whplan.cn/city/14qi/hq22.aspx
Hu, Jiusi, Changjiang Daily journalist, Wuhan University Campus, http://chuansong.me/n/1694527251527
Photo by Joe Fletcher,  Modern Townhouse, Feldman Architects, San Francisco, CA, https://www.dwell.com/article/focus-on-feldman-architectures-environmentally-conscious-homes-b744e2d7
Turnbull Griffin Haesloop Architects, photo by Matthew Millman, Cloverdale Residence, https://www.dwell.com/home/cloverdale-residence-f94833eb
Kaze-no-Oka Crematorium Nakatsu, 1997 Japan Maki and Associates, image is form Architectural Record,  https://freewechat.com/a/MjM5NTQ4OTA0MA==/2649130184/2
Convent de Sant Francesc, Spain, by David Closes,  Photography by Jordi Surroca, http://www.archdaily.com/251389/convent-de-sant-francesc
The main Building of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1925-1952) http://mapio.net/pic/p-61737627/
Disney Explorers Lodge, HongKong Disneyland, HongKong, Photo byCooper Chang, https://www.gvm.com.tw/fashion/webonly_content_14774.html
Marin County Civic Center, CA, Frank Lloyd Wright Foundation http://franklloydwright.org/site/marin-county-civic-center/
Francois Roux, The Woolworth Building at Dusk - New York City http://francois-roux-photography.com/gallery/new-york/architecture/woolworth-building-dusk 
Photo by SHIROMIO Studio, Jingshan Boutique Hotel,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Continuation Studio, China. http://www.dailytonic.com/jingshan-boutique-hotel-by-continuation-studio/
Photo by Yilong Zhao, Hidden Valley House,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Designed by SU Architects, https://www.archdaily.com/885491/hidden-vally-su-architects

本網站圖文非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刊載,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website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mechanical, photocopying, recording, or otherwise, without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